网站首页 家长请家教 大学生做家教 会员登录 家长频道 教师频道 培训机构 公交查询 手机站 家教资费 加入收藏
苏州家教网
电话tutor400
教员简历库 学员订单库 加油站 同步导学 试题解析 试题下载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教师频道-【 长沙家教网 - csttjj.net】
  您当前位置:长沙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一>> 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10-7 阅读:2343次 【字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专题线索】

  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儒家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新发展——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方法小结】
  儒家思想经历了四个阶段: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儒学。要把握每个阶段儒学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变化、地位。
【重点难点】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意识能动的反应社会存在,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打个比方,意识不是平面镜,而是哈哈镜。

  ******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总之,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第一,“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第二,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第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先秦儒学(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

     (1)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在政治方面孔子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他统治者“爱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民”,这无疑是进步的。而孔子的保守思想却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方面。

  孔子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有力地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

    另外,孔子也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卓越贡献。相传由孔子编定和整理的《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五部书,后来被奉为儒家的“五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封建正统思想,“五经”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材,儒家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

     (2)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他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他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3)荀子的思想

    如果说孔子和孟子的学说具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话,那么荀子的学说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虽然人也有“善”的时候,但“其善者伪也”,即人“善”的表现是由于人为的努力(如自身修炼、礼仪法度的教化等)而实现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那么美好的,顺着人性的自然发展,必然造成社会的争乱。因此,必须用礼义法度等去化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所谓的“化性起伪”,然后才能使之合乎群体社会的公共原则和要求。所以,荀子在强调自我修养、道德自觉的重要的同时,更为强调“师”与“法”的教育与规范作用。如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显学”之一。他们提倡的“仁”的学说具有深远的影响,但他们设计的理想的政治制度和治国原则,如孔子主张的“克己(手段)复礼(目的)”,和诸侯称霸、新旧社会形态交替的社会现实相距甚远,显然无法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因而也始终没有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但是,儒家学说中的仁政思想有利于调整社会关系,提高吏治水平,赢得民心,缓和阶级矛盾,使统治长治久安;儒家思想讲求中庸、平和,适合农耕民族的特点。在社会秩序稳定之后,儒家学说必然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儒家学说为什么会在汉代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第一,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无法适应汉代历史发展的需要
  汉初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汉初的很多遗留问题(如匈奴问题、王国问题)具备了解决的条件,因此道家“无为”之说显然过时。而随着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活动日益频繁,如出击匈奴、通西域等,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必然加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此时如用法家学说必会重蹈秦亡覆辙。汉代历史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出现一种新的指导思想。

  第二,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与时俱进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秦、西汉初期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一点:在动荡时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了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走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等思想,这就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第三,汉武帝的大力扶持,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学说适应了西汉统治阶级的需要,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一方面,汉武帝提高儒者的地位,启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另一方面,汉武帝提高儒学的地位,兴办太学和郡学,使儒学垄断了教育,并将儒学和做官结合起来,这就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思想主张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他的贡献在于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他的思想主张主要包括:

第一,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第二,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第三,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第四,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对后世的影响

正面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

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5. 董仲舒思想中有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

      第一,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第二,“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第三,“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第四,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编辑整理:扬州家教网(http://www.yzjjw.net)



  • 上一条新闻: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下一条新闻: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请家教   做家教   法律申明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 天天家教网旗下网站-长沙天天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地址:长沙湖南大学北校区 邮箱:service@csttjj.net 教员QQ群:56990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811-0 工信部备案:ICP备090150744号-7
    举报

    在线客服